您現在的位置:海峽網>新聞中心>國際頻道>國際新聞
分享

美國《沙龍》雜志網站2月28日文章,原題:中國幾個月內控制住新冠疫情,為什么美國不向他們學習?“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,中國在遏制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確實比其他主要經濟體做得好很多。”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全球衛(wèi)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今年1月在《紐約時報》的一篇評論中如是說。即使中國的數據不一定準確,他也認為,中國抗疫的做法效果極好。

美國為什么就不學中國?他一語道破

美國《沙龍》雜志網站:中國幾個月內控制住新冠疫情,為什么美國不向他們學習?

或許可以從統計數據中觀察:截至上周,美國的新冠病毒確診感染者超過2820萬,而中國只有10萬。

科學界對此表示贊同。例如,《美國醫(yī)學會雜志》網絡開放版和《自然-醫(yī)學》雜志上的研究證實,在去年3月至5月間進行的大范圍抗體檢測發(fā)現,中國城市的感染率低于其他國家的大城市。

美國為什么就不學中國?他一語道破

1月26日,在設立于北京市朝陽規(guī)劃藝術館的接種點,市民接種疫苗。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

中國能夠迅速研制出疫苗,并與巴西、智利、秘魯、印度尼西亞、阿聯酋、土耳其等國分享。中國做得如此出色,任何國家都應視為戰(zhàn)勝這場大流行病的典范。然而,美國似乎對學習中國的任何經驗毫無興趣。

拜登宣布美國重返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,但美國政府發(fā)言人特別表示,他們并不完全信任世衛(wèi)組織關于新冠病毒來源的報告。

不過,在對中國持懷疑態(tài)度與把中國整體上描繪成一個惡棍之間,有一條非常微妙的界線。后一種沖動是危險的,原因有兩點:它使我們忽視了中國在應對這場危機中所做的許多正確的事情,而且它有可能演變成“恐華癥”,即對華裔人士的偏見。

2月稍早前,著名醫(yī)學期刊《柳葉刀》的主編理查德·霍頓受訪時表示:“我認為我們評價中國時必須審慎。我與去年武漢暴發(fā)疫情時身處一線的中國科學家和醫(yī)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。我可以坦率地說,世界應該感謝他們在這場疫情剛發(fā)生時的應對措施。”他提到,一線科學家如何對病毒的基因組進行測序,并在去年1月份公開發(fā)布,描述了最初的病例特征,強調病毒的可傳播性,并提醒全世界疫情有全球大流行的風險。

霍頓解釋說:“這項工作是在中國完成的。因此,當我看到和聽到西方政治領導人詆毀中國時,我認為其中存在仇視中國人的成分,甚至是種族主義。”

美國為什么就不學中國?他一語道破

霍頓(資料圖)

同時,美國領導人本可以求助很多中國科學家,但他們并沒有這樣做。其實,美國不僅應該與他們聯系,更應注意中國是如何應對疫情的。黃表示:“我認為在控制疫情方面,中國肯定比美國做得好??纯床±龜?,從去年2月中旬開始,我們看到中國的病例數,也就是感染和死亡人數大幅下降。4月初之后,當中國解除了武漢的封鎖之后,病例數字一直較低。”

霍頓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。他的看法得到了許多有關中國應對疫情措施報道的支持。中國官員在疫情開始向全國蔓延后采取有力措施,他們并不寄希望于疫苗或神奇的療法,而是積極預防傳播,控制感染的個人和地區(qū)。這包括大規(guī)模檢測,盡早發(fā)現感染者;將癥狀輕微到中度的人隔離起來;找出密切接觸者以確定他們是否感染,并快速修建醫(yī)療設施收治所有病例。政府還要求居民戴口罩,待在家里,保持社交距離;鼓勵民眾保持良好的個人衛(wèi)生;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,了解感染是否在蔓延。

目前,中國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基本恢復了正常生活:餐館都在營業(yè),公共交通人潮涌動。同時,西方仍在艱難應對疫情。但中國并沒有因此而幸災樂禍——相反,中國一再向世界其他國家分享其知識和資源。而美國對此置若罔聞。

責任編輯:唐秀敏

       特別聲明: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。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,請及時與ts@hxnews.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,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。

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
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
鏈上生花,貸動共富: 農業(yè)銀行福建省
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一周熱點新聞
下載海湃客戶端
關注海峽網微信
?

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14 舉報郵箱:service@hxnews.com

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系我們,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。

溫馨提示:抵制不良游戲,拒絕盜版游戲,注意自我保護,謹防受騙上當,適度游戲益腦,沉迷游戲傷身,合理安排時間,享受健康生活。

CopyRight ?2016 海峽網(福建日報主管主辦)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-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:20070802號

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(海峽網)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。

版權說明|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| 聯系我們| 法律顧問| 舉報投訴|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
友情鏈接:新聞頻道?| 福建頻道?| 新聞聚合